哈工大计算学部软件学院 构建新型教育模式 赋能工业软件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3-03-24来源:软件学院作者:动态浏览次数:10

哈工大软件学院工业化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高峰会

中国信息化周报 王佳琪


工业软件是以软件形态承载的工业技术及知识,它不仅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构成要素,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中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工业软件成为促进先进工业技术溢出和转化的创新动力和主要推手,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漫漫征途中,工业软件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工业软件的人才培养尚存在缺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响应号召,成为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为实现工业软件产业持续向好、关联产业技术转型升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人才培养重难点

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的重点就是如何将传统工科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全方面的融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时任软件学院院长王忠杰教授表示:“工业软件是“软件化的工业技术”,是对制造业规律的数学表达。所需的人才需要同时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特定工业领域的知识和软件研发的能力。工业软件研发不仅有很深的工业机理问题,也有很大的软件开发难度。对前者,是在各个传统工业专业中学习的。对后者,是在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类专业中学习的。目前中国的专业划分使得二者之间边界分得很清,两种知识和能力很难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同时具备。”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在的教学框架尚未形成工业软件高端人才的教育支撑体系。虽然目前高校内有跨专业选课、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等机制,但不管是从课程、教材等外部资源,还是从不同专业固有思维方式的角度看,差异仍然很大。同时,目前能拥有这种交叉知识和能力的师资比较缺乏,工业软件相对小众的市场也使得高校难以大规模投入其中开展交叉专业建设。

高校蓄能转型 构筑新型教育模式

一种途径是成立跨学科的校级交叉专业,专门面向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但考虑到工业软件相对小众的市场,需要高校有很强的决心,且需要下大力度招到不以收入为唯一的择业标准、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投身我国工业软件作为个人抱负的优秀人才。第二种途径是在目前已有工科专业或软件工程专业中建设“工业软件”专业方向。这种途径的做法比较温和,以原专业为母体,在上面长出一个分支,基于原专业的知识基础,在该分支上强化训练其他专业的必需知识。工信部和教育部共同支持建设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就属于这种模式,在软件学院开设“工业软件”专业方向,培养出既精通软件技术又懂工业知识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不管哪种途径,产教融合都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加强与工业软件研发企业的合作,通过共建课程、企业导师、实习与实训等环节,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第一线的需求和实践做法。

深化产教融合 多方合力培养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是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一线的推动者、践行者,开设了“工业软件”方向,打造符合工业软件发展趋势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把企业引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校企合作生态系统,提升工业软件人才培养能力。通过实施“学习-实践持续迭代”的教学方式、每年举行“工业化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高峰会”等形式,不断把产业一线的工业软件技术挑战推送到教师和学生面前。目前,学校与华为、同元软控联合建设校企协同育人基地,围绕“工业建模仿真软件”开设课程,聘任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指导实验、担任企业导师。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共享有效资源,多方合力共同培养人才,构筑工业软件教育新体系。

师生共筑 优化考核机制

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刻不容缓,教育方式改革迫在眉睫。为此,王忠杰教授表示:“一是通过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引导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学子加入工业软件的学习和研发中,引导更多有责任感的教师跨界加入工业软件人才培养和关键技术攻关中。二是引导师生不要刻意追求所谓的“学术热点”,鼓励师生从基础做起,训练扎实的数学基础,哪怕“重复造轮子”把国外过去数十年工业软件发展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三是要建立适应工业软件人才培养的成果评价机制,打破唯论文论、唯影响因子论。如果成果能够紧密结合工业软件核心技术问题、可有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授予学位、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方面都应该得到认可。”


注:《中国信息化周报》原名《中国电脑教育报》(创刊于1993年),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集团)主办的国家一级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