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成功举办“大模型时代的工业软件研发与教学”主题论坛

发布时间:2025-05-13来源:软件学院作者:动态浏览次数:10

2025429日,由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软件学院承办的“大模型时代的工业软件研发与教学”主题论坛在线上成功举行。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多位知名专家,共同探讨大模型技术与工业软件深度融合的前沿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校企协同生态构建路径。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包括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主任、计算机学院院长王忠杰教授,大连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院长江贺教授,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凡利博士,西北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张仕进教授,深圳泊松软件公司结构仿真研发总监程乐锦博士。除此之外,论坛还吸引了全国高校师生、企业代表及科研人员200余人参与。本次论坛由软件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秘书长陈鄞主持。


聚焦前沿:大模型赋能工业软件智能化升级

活动伊始,软件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学部主任王忠杰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指出,工业软件研发正从传统机理模型向“机理+数据”双驱动模式转型,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为工业软件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高校需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将最新技术趋势融入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推动工业软件领域的高质量创新。

专家共议:技术突破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

在随后的报告环节中,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更是将论坛推向了高潮。江贺教授以《大模型时代的科教融合:工业软件分析与测试课程的初步探索》为题,介绍该校在工业软件人才培养中的课程改革实践,提出“理论+案例+实践”的科教融合新范式。  

程乐锦博士在《从数值计算到智能仿真的跨学科融合》报告中指出,工业软件人才需兼具数值计算与AI技术能力,呼吁高校构建“机理+数据”双驱动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张仕进教授结合CAM软件开发案例,探讨机理模型与数据模型的协同优化,提出“物理可解释性+数据高效性”的工业软件研发新路径。  

周凡利博士分享了自主工业软件平台MWORKS的研发实践,强调开源生态对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性,并展望智能仿真技术对教育数字化的推动作用。


共识与展望:校企协同培养未来人才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工业软件的创新发展需产学研深度协作:  

  • 技术层面:强化大模型与工业场景结合,突破智能仿真、跨尺度建模等关键技术;  

  • 教育层面:重构课程体系,增设AI驱动工业软件的实验与实践环节;  

  • 生态层面:推动开源社区建设,形成“研发-应用-育人”良性循环。  


本次论坛为工业软件领域的技术革新与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哈尔滨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表示,未来将持续依托虚拟教研室机制,联合全国高校与企业,共同推进工业软件核心技术攻关与高水平人才培养,助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